地址:泉州市西门外丰州镇侨中路345号 邮编:362333
电话:0595-86781220 Email:nahqzx@126.com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www.nahqzx.com
Copyright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网络中心
备案号:闽ICP备20012308号
抓住课文细节 提高阅读效率
——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引发的思考
南安市华侨中学 范小玲
本文发表在《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6年第19期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对细节的关注。教师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进入文本细节、分析文本细节,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细节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现的重要途径。”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有效文本阅读,应该是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思索的问题。
小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但在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把课堂上成固定的模式: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似乎课内的小说每一篇都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入手。教学的模式一旦固化,教师的思维也容易固化,课堂则会走向枯燥无味。一堂无味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什么知识?
接受美学大师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曲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正如我们常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的不是同质化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合理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教学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时,及时抓住细节进行课堂的生发,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是很多细节的碰撞,是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和林冲有关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一个学生的注意——“酒葫芦”。林冲到了草料场之后,因为天气寒冷,就去店里沽酒,然后回了草料场,发现草料场的住处已经被雪压倒了,于是林冲就借宿山神庙。在这个情节的教学里,通常我们课堂讨论的重点是风雪的作用,因为风雪大而沽酒,因沽酒而见山神庙,在这里我们一般不会去讨论林冲喝酒的问题。这个学生提出质疑:林冲是酒量很好吗?在沽酒的店里,店主先是请他“且酌三杯”,再又“烫了一壶热酒”,难道不会饮酒过量?如果饮酒过量,那他怎么能到草厅还条理这么清楚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大家的意见也各不相同,有人说也可能林冲酒量很好的,梁山好汉谁不会喝酒?有人说可能店家请的酒量不是很大,不会引发醉酒。也有人说店家的酒也许度数不高,喝多也不要紧。我发现这也是一个很好切入林冲性格特点讨论的切入点,而且比常规的讲法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时候的课堂如果任由学生讨论开去就会陷入更多可能性的讨论中去。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个问题。
1、让学生从林冲沽酒之前的文本中去发现林冲的性格特点。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可能突变的,有基本稳定的东西。学生回到文本当中去很快就发现林冲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从接管草料场后去沽酒之前的那一连串的动作中就可以发现他的细致、谨慎。
2、这样一个做事谨慎的人,要接管的又是易着火的草料场,他会允许自己喝得醉熏熏的吗?学生们思考之后就发现林冲自己“饮酒过量”的可能性很小。
3、店家的热情招待会导致林冲“饮酒过量”吗?对于这一点,学生有争议。我让他们联系现实中的人情往来来理解:林冲作为草料场的看守,是一个长期的潜在客户,请林冲喝酒只是额外的赠送,这是店家的生意手段,招揽客户,既然带有这样的意味就不可能给林冲超级大份的热酒。
这个课堂之中意外出现的小插曲,让我发觉,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细节,从小细节出发去体会作者的深意。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阅读视野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还在成长中的学生,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该是要鼓励的。
对文本细节的关注与理解,都应该是建立在文本上,而不是随意地鼓励学生进行无边界地发散性思维。同样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对林冲喝酒的理解,如果往借酒消愁的方向去,就有失偏颇了。虽然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借酒消愁的说法,但不代表喝酒就等于消愁。
对文本的细节生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分析,是进行一个宏观方向的把握,尽可能抓住文本的一些相关细节展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比如在《祝福》一文中,有许多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的人物的思想、心理的比较分析。
2、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方式,注意观点表达与分析相结合,有理有据是基本要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人情世故等方面加以引导,文本的解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抛开外在的种种偏见,以自己的审美体验为依据,以文字的肌理和情感作为参照物对象,去关照,去感受,去评价。”②我们还可以结合古代的金圣叹的批点阅读方式、当代的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钱理群先生《名作重读》等文本,去探究适合教学实际的文本阅读方式。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如果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不够到位,学生很难理解别里科夫既能辖制全城,又整日战战兢兢的怪异行为的真正原因。
3、在强调细节深发的同时,对于教师而言,还要注意避免进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过渡诠释”。“文本解读得讲究分寸,当深则深,不可超出文本本身内涵,更不可超出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16
②游勇华《细读法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运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页
③邹春《优化文本细读方法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