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泉州市西门外丰州镇侨中路345号 邮编:362333
电话:0595-86781220 Email:nahqzx@126.com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www.nahqzx.com
Copyright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网络中心
备案号:闽ICP备20012308号
初中语文教学探析
南安市华侨中学 吴秀兰
本论文发表在《都市家教》2017年7月
【摘要】在课堂改革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景,鼓励合作学习,营造研究性学习,以情感,以情感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景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们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景,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这些陌生的信息以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客观的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里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文,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在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曲,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为《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是思绪翩飞起来,但仔细品读,他们也会也发现了那些语句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情感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予,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在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鼓励合作学习,教给学生法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被老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的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享受和启迪。
我们要倡导学习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陪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交流,才能使他们。
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老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定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方法,总是对合作学习的,作为互动学习和个别辅导的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堂堂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应用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划分,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大的特殊意义。
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同学思考:题目中两个字“死”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矛盾吗?文末又说是海真要死了,这个死又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与情感人
现代社会正日益快速的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已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语文教学作为时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不能例外,如果扔固守“一支笔一张嘴”的古老传统,未免有些抱残守缺,因此引多媒体入课堂。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弥补传统的不足,丰富自身内涵需要。
例如《再别康桥》这首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由于作品诞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学生相当陌生,如果没有适当的情景设置,学生将难以正确理解,可是如果只是放映和康桥有关的几首MTV,或者《人间四月天》的几个片段,将不能达到情景设置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能是歌曲的旋律和演技的表演,原因很简单,歌曲和电视剧,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情感上不能构成因果关系,相对较好的方法可能是播放剑桥大学的风景,尤其是诗中描绘到的几个景点的图片,以及诗人自述的学校对其心灵意义语句。相信这样的内容既能提高理解的这首诗做必要的背景知识,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以后的朗读感受和情感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不会散发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子阳,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考(中),[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
[2]于金艳,浅谈语文综合性学[N],内蒙古日报(汉) 2001年
[3]杨保国 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素质教育[N],云南经济日报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