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春节已过,目前依然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熟练掌握传染病预防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2023 年1月8日,我国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新型冠状病毒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会感染。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幼儿。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随着季节变化,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39—40℃甚至更高。伴随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喉痛、干咳,可有腹泻。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1.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谨记病从口入,勤洗手,多吃蔬菜和水果。同学们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吃生冷、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尽量不吃垃圾食品、路边摊,生熟食品要分开。

2.注意室内环境卫生,每天保证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同学们要勤换衣服,常剪指甲,勤晒被褥等,讲究卫生。
3.尽量不前往人多密集的商场、集市、室内娱乐场等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前往的话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被感染的几率。
4.大部分的传染病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各位同学请按时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5.保持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休息是保证健康的前提。日常生活需要注意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并及时就医,就医时做好防护。
6.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各位家长:
您好!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肠道传染病等。
1.每天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感冒发烧、咳嗽、头痛、乏力、出疹、嘴巴肿痛等现象,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与班级老师取得联系,如确诊为传染病,切不可隐瞒。
2.如孩子被医院确认患传染病,则必须及时就医,病愈返校后需提供医院出具的康复证明。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5.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疫苗来预防,可带孩子到卫生院或疾控中心接种门诊接种。
孩子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携手撑起安全健康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