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泉州市教育局中学德育工作年度会议上发言

【日期:2018-06-24          阅读:3064          作者:linjh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我是来自南安市华侨中学。

我汇报的内容是:申报省德育重点改革示范项目《“拾荒”助学,播散绿意,爱在路上---助学育人模式》

我校创办于1956年,是由旅居印尼爱国侨领 黄怡瓶 先生首倡,众多爱国华侨协力创建的。学校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重镇丰州镇镇区。校园占地150亩,校内楼房庭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所有楼房延续建校之初的建筑风格的古早味,处处绿树成荫幽静典雅,是福建省首批绿色学校,是读书成长的理想之地。

2001年学校晋升为省一级达标学校,现有初中部26个班,高中部38个班,在校学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283人。高考成绩:受生源基础所限,2014年本一上线人数126人,20%的本一上线率,83%的本科上线率,均居南安前四名。实现了“低进中出、中进高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德育特色

1、艺术教育

以音乐来熏陶情操。我校学生管弦乐队成立于2010年8月,由校董会董事长、中骏集团董事长 黄朝阳 先生独资50万元创办的。该乐队聘请泉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李 老师及团队为教师。目前已组建第四期,吸引了200多名同学参加。管弦乐队组建4年来,在校运会、元旦综艺晚会等不同场合的精彩亮相,赢得了广大嘉宾和师生的赞许。该乐队与南安教师艺术团合作的《在灿烂阳光下》被推荐参评第三届全国社区教育音乐展播。

2、学生自主管理

早在2000年就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作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载体,下设九个部门:负责自律会的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及各部负责人由竟聘选举产生,成员由各部门自行招聘。自律会统一实行主席负责制,部门内部实行部长负责制。各部门制定完善的章程,分工合作。我校还实施班级轮值制,作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每天一个班级,全天候全方位开展文明监督和校园劳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下面,着重汇报我校十几年来在助学育人方面的一些做法,集中介绍“拾荒”助学模式的成因、做法和成效,旨在厘清学校助学工作内涵,建立助学帮困与育人的长效机制,对日益增多的助学项目,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助学金体系的扩大,以及社会重教兴学风气浓厚,助学项目日益增多。但因对助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助学行为的育人功能不足。学校助学行动不应只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功能。所以我校坚持十几年 “拾荒”助学。其意义有四点:

1、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我们都知道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各种形式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在道德行为上。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能算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拾荒”助学,人人可为,举手之劳献爱心,细微之处促使全校学生知行统一。

2、“拾荒”助学的受助人也是献爱心人,他们从积极劳动成果中受益,从而树立他们自立自强的信心,促进他们在他助——自助——助他中转化。

3、调动全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劳动最光荣、绿色环保、感恩博爱等道德意识转化为全校学生的内在需要,内化为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文化迁移扩散效应。

4、从输血型向造血型助学模式的拓展。原有的“输血型”助学模式需要增量资金的不断投入,“拾荒”行动,挖掘了学校现有资源,从外援式依赖到自救自助模式的补充。

四、“拾荒”助学模式推新篇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建立“拾荒”助学模式,升华助学内涵,从单纯的济困助学,发展为学校德育亮点。

“有责”,同心同德同行共“筑梦”。 2003年起,学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将助学工作主阵地建设在学生当中,依托学生会希望工程部,发动全校学生参与开展助学活动。希望工程部主要负责带领、宣传、组织全校各个班级回收废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及时做好汇总登记工作,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妥善管理资金收入,用于学校的爱心助学活动。

“有爱”,同心同德同行共“追梦”。开展工作的初期,并不是非常顺利,不少同学对这项工作都非常不解,投来异样的目光。部门成员都勇敢地去面对这些困难,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们,利用运动会、登山比赛、课余时间,深入到教室、楼梯、草坪、运动场、等,现场进行回收,坚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不放弃任何一个时间。”通过广泛宣传与发动,越来越多的同学抛弃了偏见,也投身到为同学服务的行列中来,爱心队伍不断在壮大。现如今,新一届希望工程部的学生干部共有六十余人,全校近3000名同学都是这项爱心助学活动的当然成员,将回收物品作为每日的必修课,班级之间争先恐后,校园环境更加整洁。

各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回收废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分门别类累积到一定量时,以班级为单位,汇总在回收袋里,缴交学生会希望工程部。希望工程部安排专职人员值班,工作包含详细登记各班级缴交的数量,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把塑料瓶的瓶盖一个一个拧下来,瓶盖可以分开卖,一斤一块钱;接着称重量,压缩瓶子、罐子,捆扎废纸等。每周统计各班上缴数量,评选一周“回收工作先进班级”,利用星期一升旗仪式集会上给予表彰,并作为每周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回收达到一定数量时,部门会联系专门回收站,与回收站工作人员砍价格,打心理战,为的是多累积一份收获,多帮助一名同学。所筹资金由爱心助学机构进行专项管理,全额用于学校的爱心助学活动。

“有为”,同心同德同行共“圆梦”。 为了扩大助学受益人数,2007年我校正式启动实施 “12.22” 爱心助学工程,把每年的12月份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定为“爱心助学”日。当天学校举行专门的捐款仪式,将社会各界助学捐款、全校师生爱心捐款、“拾荒”义卖资金统一汇总,张榜公示,至今已筹集助学款五十多万元。事先对全校困难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每学期选择60名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学生,将所筹的爱心善款分发到困难学生手中。现每学期分发1次,每人次500元。极大地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唤起贫困生自我意识之觉醒,从解决贫困生基本生存转向帮助其自我发展。迄今为止,在资助的几百位同学中有72.8%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其余的也均就读于本科院校,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颇有建树。

“有源”,同心同德同行共“展梦”

组织这项活动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坚持做了十几年。

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拾荒”助学工作体系,在助学实践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实现感恩互助精神的薪火相传,发挥爱心助学循环效应。学校德育课题领导小组,总结提练包括拾荒助学在内的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编制撰写了《青春的起点》校本课程,作为高一、初一入学必修课。

特色助学显活力,学校德育创品牌。我校爱心“拾荒”助学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是培养栋梁之才的希望工程,已成为学校德育发展的长效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2013年学生会希望工程部获评泉州市中小学“百佳学生社团”,《中国德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东南早报》、《南安商报》、泉州电视台、南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华侨中学“拾荒”助学模式进行了大篇幅的采访报道,多家网站转载“拾荒”助学模式,有效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侨中德育品牌。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此项特色助学模式犹如一盘活水,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大批受资助的对象在事业成功之时,不忘回馈母校,慷慨解囊,办学兴教,亲手传递着爱心接力棒,或成立奖教基金,或捐资助力校安工程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我校97届高中毕业生 许鹏国 先生,设立鹏国专项基金,每年资助20名高考优秀生,每人3000元,该资助项目已颁发第3年。三年来,校友捐款2300多万元,完成校安工程新建校房11900平方米,设立一千万教育基金。

五、思考

学校一切工作以育人为中心,学校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从细微处入手,找准切入点,持之以恒做下去,必定会有收获。活动不怕小,活动求实效。我们身处社会变革时代,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爱在路上,我校德育工作也在路上,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莅临指导工作,上善若水,同舟共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