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发挥历史课堂优势,培育学生个人素养

【日期:2018-06-21          阅读:2319          作者:李华凉

发挥历史课堂优势,培育学生个人素养

南安市华侨中学  李华凉

本论文发表在《福建教育研究》2016第3期

【摘要】学校教育德为先,德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应该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很好的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历史课堂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  历史课堂   德育渗透   学生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才是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的历史教材,爱国主义的素材比较多,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教育学生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些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二、通过课堂渠道,培养学生以史为鉴,提升个人素养

1、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摇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 “以古(历史)为镜”,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此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2、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涉及改革典型实例很多,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讲授这些历史知识时,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除此之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知识传授,学生也可以在学习思考中培养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开放意识。

三、重视课堂教学,挖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提到: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为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雅典人拟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教师借助课本方框的问题“关于发言人资格的规定说明了什么”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作答,在学生讨论作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指出古希腊人们已经很重视公民的道德和义务,强调古今中外对尊重父母和履行义务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反思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很多,只要我们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德育意识,挖掘德育资源,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15-481.